不知道有多少父母,日復一日地辛勤付出和傾心培養(yǎng),再加上孩子自身持之以恒地勤學苦讀,最終才換來了一紙來自頂尖名校的寶貴學歷。
但即便是考上985、211大學的優(yōu)秀學生,在畢業(yè)以后也不是一勞永逸,輕而易舉就能獲得優(yōu)越工作和豐厚薪酬的。
比如從北京大學碩士畢業(yè)的蘇黎杰,在北京漂泊數年之后,只能返回河南老家,甚至曾做過“油漆工”的行當。
(資料圖)
又比如從清華大學畢業(yè)的張曉勇,在接二連三地錯失就業(yè)良機后,為了照顧患病的父親,從客服到保安,可以說嘗盡了職場升降的苦楚。
從這些特例我們可以看出,讀書、高考和升學,固然是很多來自普通家庭的孩子,實現人生躍遷的最好途徑,但是在費盡心思和激烈競爭以后,好不容易拿到的名校學歷,如果自身的能力、素質和情商,達不到在社會職場中游刃有余的程度,那么在求職就業(yè)和職場競爭的前景,或許還不如一些成績平平,但是深諳人情世故的二本學生。
那么這是為什么呢?
其一,學生心態(tài)。
能夠考上名校的學霸同學,至少在學習方面,一定是從小到大,都受到父母和老師的贊揚認可的。
而且在當前過分偏重應試和功利的教育氛圍下,可以說家庭和學校,評判一個學生的標準,就是看這個孩子的平時成績和考試分數高不高。
從某種程度上來說,學習差的孩子,往往在家里受冷眼,在學校被輕視;而學習好的孩子,不管走在哪里,都是老師、同學和父母熱切關注和羨慕不已的焦點。
可想而知,這樣片面狹隘的“學生心態(tài)”,雖然在學校這樣相對封閉的“象牙塔”里很吃香,但是一旦進入社會和職場,如果畢業(yè)生還是以為只要自己的成績和學歷過硬,老板就理應忙不迭地給自己奉上優(yōu)厚薪酬,顯然是“一葉障目”的想法。
畢竟在現實社會中,企業(yè)和老板,伸手向員工要的都是效益和利潤,而不是一個只有名校學歷,卻在溝通能力和情商素質上有缺陷的“書呆子”。
所以名校畢業(yè)生在求職就業(yè)的時候,一定要擺正心態(tài),摒棄“學生心態(tài)”,時刻都要從企業(yè)效益和業(yè)績利潤的角度,積極提升本職工作的效率和質量,才能真正成為所在單位的“棟梁之材”。
其二,攀比心理。
畢竟,任何一個名校畢業(yè)生,一路從中考和高考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,基本上都是和父母眼中的“別人家孩子”,積極競爭、攀比和超越的結果。
而想要培養(yǎng)出一個品學兼優(yōu)的學霸,他們的父母,必然也會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,時不時地給孩子樹立各種競爭目標和偶像楷模。
這就造成了,學習成績好的尖子生,往往在學業(yè)方面,太過注重成績、名次和榮譽,但是這樣的想法和習慣,如果放到畢業(yè)后的職場中,卻無疑是一場“災難”。
因為任何一家用人單位,招聘一個人才的目的,都不是讓你名列前茅、自視清高,一進公司,就將各部門與各職員之間和諧互助的氛圍破壞光的。老板和人事,一定是想讓這些優(yōu)秀畢業(yè)生,在公司項目、研發(fā)創(chuàng)意和團隊業(yè)績上有所增益,能夠給單位帶來積極效應的。
所以說,學霸同學的學習能力強,喜歡鉆研、勤奮刻苦,而且攀比意識強,這些放在課程學習和考試升學的時候,沒有任何問題。
但如果是進入職場以后,就算是名校畢業(yè)生,也應該時刻注意提高自身的溝通能力,積極關注團隊項目的進程和目標,切勿將個人的喜好和偏執(zhí),放在公司整體目標和效益利潤的追求之上。
總之,從近些年時有傳出的“名校畢業(yè)生熱衷體制內工作”,甚至不惜放下身段“降維打擊”,去考取一線城市街道辦或中小學校編制的現象,都說明了一件事。
那就是,在這些天資聰穎,通過勤學苦讀考上名校并順利畢業(yè)的高材生里,也有一部分年輕人,因為自身能力、口才和性格的原因,在就業(yè)問題上有困難,距離人們心目中“名校畢業(yè)生就能年薪數十萬”的印象,完全是大相徑庭。
所以說,現在的高校畢業(yè)生,只要離開了學校,就應該主動摒棄“學生思維”,杜絕“攀比心理”,在符合公司利益和團隊目標的范疇下,積極與人溝通協(xié)作,盡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。
不要把一紙名校學歷,當成隨時隨地可以兌換高薪待遇的“硬通貨”,而要在工作實踐中,盡快融入公司、部門和團隊,發(fā)揮出自身學習能力、創(chuàng)新意識和學術能力的優(yōu)勢。
總而言之,就是要放低身段、積極溝通和謙虛謹慎。